锂电池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锂电池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新闻】新疆畜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五匹青

发布时间:2020-10-19 06:02:43 阅读: 来源:锂电池厂家

新疆畜牧业:从传统走向现代

7月以来的连续高温,使来吉木萨尔县二工河水库度假的人愈来愈多,牧民曲合拉开的牧家乐游客天天爆满。

曲合拉是吉木萨尔县老台乡阿克托别村的牧民。她说:“因为有了二工河水库,我们从山上搬到村里,过上了定居的日子,孩子也就近上学了,2013年我和丈夫在村里开了这个牧家乐,生意特别好,一家四口人均纯收入有两万元。”

的确,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区畜牧业从草原畜牧业到现代畜牧业、从生产到经营、从体制到机制、从山区到平原、从牧区到农区均发生了深刻的蜕变。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我区更是着力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推进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了全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区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报记者/师巧梅

政策红利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新疆有8.6亿亩的广袤草原,是全国第三大牧区。千百年来,辽阔的草原为新疆畜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也在祖国西部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然而,随着牧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过度放牧,使新疆畜牧业发展的步履愈来愈缓慢。

改革开放之初,我区全面推行草场、牲畜双到户的生产责任制,畜牧业走上了以家庭自主经营为主、市场化运行的发展轨道。然而“夏饱、秋肥、冬瘦、春死”,大灾大减产、小灾小减产,风调雨顺增点产的不稳定局面一直是我区畜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牧业经济单一,多数牧民沿袭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生活方式,牧区科学文化教育落后,人才奇缺。

为改变这种现状,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分别于1996年、2002年和2008年三次召开自治区畜牧业工作会议,出台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加快发展畜牧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和两个《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意见》,以“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为方向,全力推动畜牧业生产方式由粗放、低效的单一化生产向规模、高效的产业化经营转变。

与此同时,我区从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入手,先后筹措4500余万元,对牲畜品种改良冷链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优化和完善。

2011年3月,自治区又投资1500万元启动“多胎肉羊杂交生产体系建设”,以有效缓解区内羊肉市场消费需求增加和羊产业发展受草地资源承载能力限制的矛盾。

2012年,启动新增1000万只出栏肉羊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发展多胎肉羊、农区和牧区肉羊养殖、肉羊杂交等生产。

2013年11月,又出台促进牛羊肉发展重磅利好政策,即《关于加快肉羊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从资金安排、肉牛羊产量任务、财政贴息补助及养殖风险保障等多方面,对我区肉牛羊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

从品种改良到政策扶持再到规模化养殖,新疆畜牧史上从未有过的政策红利使新疆养殖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机。肉羊肉牛产业加快发展,全区新增500万只肉羊综合生产能力,牛羊肉价格稳中趋降。奶业、猪禽产业稳定健康发展,从猪肉调入省成为调出省,禽肉及禽蛋产量年均增幅达到10%以上。

定居兴牧开启牧民定居新思维

自治区畜牧厅提供的数字表明:按照“三通、四有、五配套”的标准,通过“分散定居、插花定居、村落式定居、异地搬迁定居”等多种模式,因地制宜地开展牧民定居建设,截至2014年末,全区累计实现游牧民定居21.7万户,按照2008年底全区27.56万户的游牧民户数静态测算,定居率达78.7%。

因为受制于水,我区畜牧业一直无法摆脱“逐水草而居”的传统模式,发展缓慢。

上世纪80年代至2010年,为探索畜牧业发展之路,我区在各地实施了牧民定居工程。但还是因为水,历经20多年的不懈努力,仅实现牧民定居10.65万户,占全区牧户总数的37%,仍有60%以上牧民未能实现定居。

畜牧业发展缓慢、牧民收入低,一直让自治区党委、政府牵挂于心。

2010年6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到自治区水利厅调研时指出:“水利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先导性、核心性工程,水利兴则新疆兴。”“要把牧区水库作为富民工程的首要任务来抓。”并开出了一条破解我区牧区水利建设难题的良方——工程实行区内大企业和入疆企业冠名无偿援建。困扰畜牧部门几十年的牧区水利投资问题得以迎刃而解。

自治区27项定居兴牧骨干水源工程建设总投资19.4亿元,于2010年起分三批开工建设,可为2.5万户牧民定居提供水源,控制灌溉面积242.4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60.95万亩,新增人工饲草料基地98.82万亩。目前,27座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已全部下闸蓄水,发挥效益。

生态补奖机制让草原再现生机

新疆天然草原可利用面积7.2亿亩,最基本的利用方式是四季转场。长期以来,由于在牧区草原生产利用中存在超载过牧、樵采、挖药、开矿等行为使草地屡遭破坏,生产力退化,草场载畜量下降。

资料显示:至2011年,新疆夏牧场理论载畜量为3390.43万羊单位,实际放养牲畜数量为4270.89万羊单位,超载率25.97%;春秋牧场理论载畜量为1742.13万羊单位,实际放养牲畜数量为2718.87万羊单位,超载率56.07%。而因为超载过牧,30%的冬牧场已不能利用。

新疆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难得一见,饥肠辘辘的牛羊吃了草叶啃草根,使大片天然草场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部分原先水草丰美的草原甚至变成了“黄土高坡”。尖锐的草畜矛盾,迫使国家和自治区痛下决心,采取多种措施,让“遍体鳞伤”的天然草场休养生息。

自治区畜牧厅副厅长赵新春介绍,2010年,国务院决定在新疆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5年一个周期。中央财政每年安排134亿元,对草原禁牧实行补助,对草畜平衡实行奖励,对牧区人工饲草料生产和牲畜品种改良等实行生产补贴。

2011年6月,新疆率先在全国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草原禁牧1.515亿亩。并结合草原禁牧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草原类型禁牧的补助标准。

2014年末,全区累计实施草原围栏2.147亿亩、草原补播改良5461万亩、人工种草面积达1186万亩,累计核减转移牲畜870.18万羊单位,实现了天然草原草畜平衡管理;完成牧草良种补贴面积1963.072万亩,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27.58万户,牧民户均政策性收入6064元。草原生态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天然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0%,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牧草产量较2010年分别增加44%和14%。那拉提、天池、巴音布鲁克等重点水源涵养区禁牧成效显著,为天山申遗成功提供了支撑。

防疫体系和防灾草料储备库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2005年,那场H5N1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入侵新疆一个月,便横扫天山南北,致使新疆捕杀家禽150万只,涉及农户12375户。对发展数十年的新疆养禽业而言,这近乎灭顶之灾。

惨痛教训令全区上下痛下决心建立动物疫病防御体系,为全疆畜牧业发展筑起一道安全防护网。

2006年至2010年,全区各级财政共投入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资金5.9亿元。自治区兽医局完成了对全区已聘1.1万余名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考试,实现了村村配有防疫员的目标。目前我区已建立了区、地、县、乡、村五级动物防疫网络,全区重大动物疫病常年免疫密度和免疫抗体监测合格率分别达到95%和80%以上。建成动物检疫申报点2552个,全区县级产地检疫开展面达到100%,畜禽定点屠宰检疫率、出场产品持证率和病害畜禽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实现了全区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目标。

2010年1月,我区阿勒泰、塔城等地连续四次遭受强冷空气袭击,出现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灾害,降雪持续时间之长、降雪量之大、积雪之厚、气温之低,历史罕见,给群众生活、交通运输、农牧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此次牧业灾情,引起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区制定了《新疆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建设规划》,提出了畜牧业重大自然灾害防控指挥协调机构建设、灾害预警监测评估体系建设、防灾应急草料储备体系建设、救灾物资分发配送系统建设以及其他配套工程建设等五个方面内容,规划总投资1.1亿元。

通过各地的努力,目前自治区建设投资的19座自治区级、地州级防灾草料储备库全部建成,储备总规模达到3万吨以上。

2014年全疆大旱,特别是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旱情严重,影响牧草收成,但记者在几地采访时发现当地畜牧部门领导都比较淡定。“因为有防灾草料储备库,我们心里有底,就好比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畜牧局一位领导笑着对记者说。

长沙看皮肤病专科医院排名

沈阳儿童白癜风怎么样

滨州治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