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习俗
二十四节气饮食养生习俗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民众长期积累下的一套时间知识体系,反映季节、气温、物候的变化,讲求人与自然在时序中的和谐统一。人们不仅依靠二十四节气知识在农业生产中努力实现与大自然的协调,也在日常饮食中借此达成人体内循环与外界气候大循环的协调。以一年为周期,随着时间的变化,遵循不同的饮食规律。饮食之五味与哲学的五行观念、中医的五脏理论依时间之转换相调和。而中华幅员辽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季节、不同物产,四时各地的人们以饮食顺应物候。
一、应季饮食,顺时养生
二十四节气凝结着和谐统一、应时而动的智慧。民以食为天,节气饮食是体现这种智慧的重要途径。而节气饮食讲究的就是应季和顺时,以饮食与时序协调。
立春之时气温尚低,但阳气渐长,宜食辛甘发散之品。此时很多地方都有吃春饼(称为咬春)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晋代。潘岳《关中记》载:于立春日做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而据汉代崔宴《四民月令》记载,我国很早就有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的饮食习俗。到了明清以后,所谓的咬春主要是指在立春日吃萝卜。明代刘若愚《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曰lsquo;咬春rsquo;。旧时立春日吃春饼这一习俗不仅普遍流行于民间,在皇宫中春饼也经常作为节庆食品颁赐给近臣。陈元靓《岁时广记》载:立春前一日,大内出春盘并酒,以赐近臣。盘中生菜染萝卜为之装饰,置奁中。萝卜正是辛甘发散的食物。北京的春饼是用而粉烙制或蒸制而成的一种薄饼,食用时,常常配有炒豆芽、炒菠菜粉丝、炒韭菜、熏干肉丝炒韭黄、炒鸡蛋、豆腐丝、酱肘子、酱猪头肉、鸡丝、炸铬饴、葱丝和甜面酱等,以春饼包菜食用。清代诗人蒋耀宗和范来宗《咏春饼》联句对此有精彩生动的描写:匀平霜雪白,熨帖火炉红。薄本裁圆月,柔还卷细筒。纷藏丝缕缕,才嚼味融融。
雨水时节,宜少酸增甘以养脾气。北京的望春蜜饼在酥皮中加入蜂蜜,并以蜂蜜柚子为馅,入口香甜,沁人心脾。蜂蜜和柚子是常见甘味食物,能够健脾消食,是调养脾胃的佳品,最宜此时食用。而雨水节,回娘家是流行于川西一带汉族的节日习俗。到了雨水节气,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罐罐肉等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罐罐肉是用砂锅炖了猪脚和海带,再用红纸、红绳封了罐口。
立夏之后天气渐热,植物繁盛,是养护心脏的最好时机。江苏望亭有立夏日吃甜酒酿,尝三鲜(蚕豆、苋菜、蒜苗),吃咸鸭蛋和立夏饼的习俗。旧时用丝线编成蛋络子,内放咸鸭蛋,挂在小孩胸前,祈求不疟夏。家家户户还用面粉做成各种馅的麦饼,称之为立夏饼(《望亭镇志》)。
夏至又称夏至节,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民间有吃面条、吃粽子、吃馄饨等习俗。因汗多耗损心气,饮食以清淡为主,注意营养均衡而有节制,可以多吃点苦,应侧重健脾、消暑、化湿。此时正是进入三伏天的开始,应当减少外出以避暑气。俗话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吃法便是为了使身体多出汗,排出体内的各种毒素。无锡夏至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谚语云: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
而立秋乃由热转凉之交接,饮食以养、收为原则,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饮膳正要》云: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霜降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因此补冬不如补霜降,应以平补为原则,润燥、固表、益气。
冬至古代被认为是朝野重要的节日,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俗称过冬正冬交九,过了冬至,一天长一绳子。冬至饺子夏至面,北方民间有吃饺子防冻耳朵的习俗。南方冬至很多地方吃汤圆,寓意圆满团圆。潮汕民谚冬节丸,一食就过年,他们将汤圆称作甜丸,又叫冬节丸。而冬至前后,客家人习惯要蒸糯米颗、做圆板祭祖,叫做团冬。家家户户要在冬至日酿冬至酒,做冬至肉,做冬至菜。《石窟一征》载:俗以冬至制酒名冬至酒,谓冬至则水味厚可以久藏,故谓之lsquo;冬至老酒rsquo;。民谚冬至羊,如参汤,夏至狗,吃了满山走,指的是冬至用红枣、糯米蒸羊肉,吃了很补身体。因此,冬至前后市场上羊肉生意特别兴隆,各家各户都要买些回来煮酒补冬(《蕉岭文史》)。山东民间有蒸冬的习俗,即把五谷杂粮磨成面粉,蒸成窝头,作为全天的食物,以兆丰年。农谚还有蒸冬蒸冬,场场有风的说法
TAG标签: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做哪些检查有效治疗低钙血症的偏方
温虐是怎么引起的
单纯性乳腺增生症怎么吃